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家教课堂:孩子学习生活环境的构建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5-21 22:33:04


家长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家长在教育和辅导孩子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经验,为了让家长们更好的教育孩子,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家教课堂:孩子学习生活环境的构建这篇文章,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既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共同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家庭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形态,具有自己独立价值、独到使命和独特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强调“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因此,在培养人才的宏大工程中,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发挥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重识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教育好子女是未来社会发展之基。19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说:“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态”。学校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千万不能抹杀家庭教育的独特性。人类有学校教育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中国从正规学制开始最多一百多年,而家庭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为了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它是通过培养人才带来人生的成功。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格、涵养人性的教育,它最终带来的是人生的幸福。二者之间存有交集,但又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存在。德国著名教育家福倍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家庭环境影响人的一生,进而关乎社会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子女是关系未来发展进步的奠基性事业。

(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好子女是天下父母应尽之责。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曾经说过:“人之性情莫爱于父母”,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能超过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具有天然的作用和优势。因为家庭是以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生活单位,父母与孩子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家庭成员之间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亲情关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往往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得到孩子的由衷尊敬和爱戴。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三)家教是孩子的第一门课程,教育好子女是人类文明进步之阶。《颜氏家训》讲:“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强调了家教,特别是早期家教的重要功能。孩子自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他们学说的第一句话、学会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家长教的。良好的家教能培养出一个栋梁之才;错误的家教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基本的社会消费单位,更是孩子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家庭教育不仅属于家庭,更属于社会。孩子自出生就是国家公民,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子女教育好了,也是把社会成员教育好了,是对社会作贡献。人类文明进步从家庭做起,教育好子女也就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拓展了路径和进步的阶梯。

(四)家风是孩子的第一种文化,教育好子女是民族文明传承之本。俗话说:“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家风即“门风”,其核心是家庭的价值观,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第一文化氛围。家风反映民风,影响社风,是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一种体现和反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家风是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家风建设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培养有时代特点的积极的家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家庭构建良好的家风,社会风气才有坚实的基础,家长的望子成龙梦、国家的民族复兴梦才有实现的可靠保证。

重新认识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要从传统的父母教育“天职论”转变到父母教育“首要价值论”和“第一价值论”的观念上来,真正认识到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独特作用和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价值。

二、建构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体系

(一)让孩子学会自省:朴实的人性教育。所谓人性,大而言之是人的品行,小而言之是人的性情。人之初,性本善。曾国藩说:“我有善,则与以益人;人有善,则取以益我。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培养人良好的性情,达成人生成功和幸福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二者的区别在于: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兼顾人才的培养和人生成功;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人生成功,兼顾人性的养育和人生幸福。因此,加强人性教育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机会在父母。父母不妨放慢脚步, 给孩子更多的宽容和从容,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特别是要让孩子体味到父母的真爱和大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奉献,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知恩图报,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品性。

(二)让孩子学会自律:适度的规矩教育。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规矩意识,让孩子明确“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准则。当代家庭教育中的家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处事规矩,社会上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外,应针对孩子不同时期特点,确立相应的规矩,如行为礼仪规矩、生活规矩、学习规矩等。当然,确立规矩并不是束缚孩子的行为、禁锢孩子的思想,而是在一定道德、准则的引领下规范行为、促进成长,因此要张弛有度。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重视规则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更容易取得真正的成功。

(三)让孩子学会自立:基本的生存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家庭在培养孩子生存能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当下,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学业教育,生存教育意识越来越淡化。最基础的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知识传递和技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最初的教育,不可忽视和偏废。加强生存教育,要着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自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通过这些教育,使每个孩子在适应社会生活中日臻完善,使他们的人格健全,使他们的表达多样。

(四)让孩子学会自强:必要的挫折教育。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

当然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父母们可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在低幼阶段,家长应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人及环境产生美好的信任感。在幼儿阶段,多让孩子独立站立、行走。在幼儿园阶段,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鼓励他独立去做。进入小学后,家长要从方法上给孩子以点到为止的启发和指导,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在整个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克服挫折,在挫折中“吃一堑、长一智”,多学知识,健康成长。

重新建构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体系的意义在于,从传统的父母对子女教育内容重“知识”,关注“成人成才”转变到促进“全面发展”,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观念上来。

三、研习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可偏废的方法技巧

(一)学做智慧家长:给孩子适宜的爱。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对孩子过度关怀和对孩子过度要求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适宜的关爱,才是最好的关爱。所以,家长在关心、体贴的同时,应公正、客观地分析孩子心理,与学校教育相配合,讲究策略、方式,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智慧家长是孩子最忠实的老师”。教育孩子要细心,更要有耐心。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不妨放慢脚步, 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地体味生活的滋味。和孩子一起走过他们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

(二)学做民主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无论多小都有能力表达自己的需求,特别是已经上学的孩子,完全有对与己相关事情的见解。父母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一手包办孩子的事,难免与孩子的真正需要相左而发生亲子冲突。另一方面,孩子成了决定自己事情的“旁观者”,很难有做好这件事的内在动力,更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家长应尊重和信任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听取他们的不同意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父母把选择权给孩子,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做出决定,是对孩子的信任,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主人,而特别珍惜这个选择。

(三)学做知心家长:找准孩子的特长。正如罗丹所言“美到处都有,正如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和培养。父母在引导孩子学习特长的时候,要了解孩子的禀赋,多观察,也可以尝试,以便充分发挥他的长处;要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对哪些方面兴趣浓厚,多尊重孩子的意见;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千万不要盲目攀比。否则,易使孩子厌倦学习,丧失原有的激情和动力。循着孩子内在天性之光发展,会给孩子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四)学做标杆家长:补齐孩子的短板。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提出:“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标杆,给孩子有益影响,补齐孩子“短板”。教育好子女,现代父母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家长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学习,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及时总结、掌握家庭教育的智慧,以便更好地为子女提供教育指导,更好地推进家庭教育的实施。

重新研习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可偏废的方法技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从传统的“严”、“慈”等一元化家长教育方式中走出来,重新研究、学习“好家长”多元评价标准,全面掌握智慧、民主、知心等教育方法和技巧。

四、探索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可忽视的社会途径

(一)加强政府统筹,完善家教服务体系。英国《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提出:“家庭也是教育者,学校应当向他们解释自己的目标和政策,同他们密切合作。”世界各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潮流启示我们:在当今时代,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状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要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等制度,培养合格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特别是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努力为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的少年儿童提供多种方式的家庭教育服务。

(二)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教长效机制。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创举,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湖北的家长学校已成为全省教育工作的一大品牌。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家长学校纳入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加强指导和督办,积极开发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资源,为“家长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校长(园长)要把家长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给予教室、教师、教材、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支持。各级关工委组织要成为家长学校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经验和优势,在家长教育工作的咨询指导、理论研究、课题实验、授课辅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家长学校要广开渠道,保证家校联系的多样化,增长家长的家教知识,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能力。

(三)推动部门联动,形成家教工作合力。应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明晰各自职能,并确保职责落地,避免各管一段、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特别是留守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和关爱没有那么多,我们理所应当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援助方面更下工夫。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村委的干部和群众,甚至是父母工作的单位,都应该更多地帮助无法尽责的父母,给这些孩子一些生活上的关怀。

重新统筹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可忽视的社会途径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必须从家庭教育依靠单一的“家”渠道的观念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到社会多途径、多渠道实施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价值。

家庭好了,教育环境才会好;父母好了,孩子教育才会好;家庭教育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轻松高效;学校和家庭形成了教育合力,社会就会更和谐繁荣。这是一个简单朴实、良性互动的道理。需要教育系统、每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戮力践行。

家教课堂:孩子学习生活环境的构建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阅读,相信能够帮助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