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必知的国学常识-公卷通榜介绍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2-16 21:40:55


古代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并且多年都一直在沿用,那么,公卷通榜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学大教育专家为我们推荐的必知的国学常识-公卷通榜介绍这篇文章吧!

公卷通榜,是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所谓“公卷通榜”乃是指的“公卷”与“通榜”两个内容。公卷,是指考生于考前将平日所做诗文送至朝廷中的硕学名儒手里,经他们传阅评判,在评审圈中打响知名度。这样,考生在未考之时,就已有了一定的客观地位,不必再经过考试,一经公众推荐,即可任用。比如李白当官就不是考的。因为允许“公荐”,所以自唐至宋初,科举考试中一直盛行“行卷”之风,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在考试之前,将自己撰写的诗文做成卷轴,投送至公卿大臣之门,以求取得他们的褒扬,抬高自己的身价。主考官也往往主要根据公卿大臣的推荐,决定录取中的取舍和名次的高下,试卷本身所起的作用有时反而很小。如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权德舆知贡举,邀请陆傪“通榜帖”。韩愈一下子就向陆傪举荐了十名举人,权德舆在三榜中共录取了其中的六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礼部侍郎崔郾受命主持东都洛阳的举人考试,朝廷公卿大臣纷纷推荐士人。其中,太学博士吴武陵以《阿房宫赋》举荐杜牧,被预定为第五名。有人说杜牧平时“不拘细行”。崔郾无奈地说:“已许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通过“公荐”,虽然一些真才实学之士也能科举及第,却也为势家子弟垄断科举大开方便之门。一般士人因无由交结权贵,无人推荐,则只能望榜兴叹。所以,北宋建立不久,宋太祖就多次下诏废除“公荐”。此后,“公荐”在法律上和实际上终于被废除。至于通榜,则是按照实际的舆论来排定选取知名之士,不靠考场上的临时发挥。这里有个有名的故事,说是主考杜黄裳请考生袁枢拟榜,袁自列第一,无人不服,传成佳话。

另外,在唐朝及五代时期,参加考试的士人除了向公卿大臣投献自己所写的诗文等作品,即“行卷”以求“公荐”外,还要事先向主考官奉上自己所撰的诗文,称为“省卷”,也称“公卷”,以供其了解自己平时所学专长。宋朝初年,在解试、省试中仍然盛行公卷。如苏颂就曾说:“秋试先纳公卷一副,古律诗、赋、文、论共五卷。”后来,有些考生所送的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装饰重行书写,作弊之风日盛,于是,北宋庆历元年(1041)八月,宋仁宗亲自下诏废除公卷,从此科举考试中的纳公卷正式推出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学大教育专家为我们推荐的必知的国学常识-公卷通榜介绍这篇文章了!您现在觉得怎么样呢?您现在对这篇文章有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了解呢?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